陆永胜、董潇珊: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1-19浏览次数:10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的整体概括,在“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中彰显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成果的价值评判主体。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与繁荣发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再到互相成就的逻辑进程,正是实践价值与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观,为世界历史场域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融合的理论形象。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理论特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思想涉及诸多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出理论体系与文化建设贯通的本质意蕴、文化主体与人民立场契合的方法意蕴、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意蕴、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融合的价值意蕴。只有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拓新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科学性:思想体系与文化建设的体用贯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既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又体现为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指导性。它以探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客观事实依据、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规律总结对象,并以历史、人民、实践为检验标准,体现出内涵深邃、逻辑严密的科学思维。“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的整体概括,在“体”与“用”的辩证关系中彰显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着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论逻辑,是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之“新”的最有力体现。在“体”的理论建构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及其本质特征,明确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一系列创新观点。在“用”的行动指南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布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提出坚持“两个巩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部署“五个方面”、明确“十四个强调”以及“七个着力”等重要内容,真正做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人民性:文化主体与人民立场的价值契合

人民群众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人民,从理论上深刻阐释文化、制度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联,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成果的价值评判主体。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与繁荣发展,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从主体的角度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基础。坚持人民主体性与文化主体性的高度统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基点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生产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真正体现出一种反映人民主体价值的文明新形态。

实践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文化建设与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不仅要求追求反映文化发展客观现实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要求在合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和问题意识,巩固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民主体实践、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发展规律三者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力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再到互相成就的逻辑进程,正是实践价值与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民观与实践观辩证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是内在一致、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民性与实践性的内在统一中实现了逻辑自洽,即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是由人民创造的,扎根于人民历史实践之中的文化建设也必将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有机融通。坚持文化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持续推进人民的现实生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时代课题所具有的价值追求。

发展性: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的深度融合

坚守开放包容的人类文明进步理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和灵魂所在。在当今时代,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融合、互促共生的文化发展特征日趋显著。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实道路中展现出具有文化主体性和文化传承性的理论品格,同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图景中也鲜明体现出开拓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全球视野。在深厚悠久的文明传统中,中华民族积淀出自身独特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打造具有“民族性”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标识,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层次指向以“民族性”和“现代性”为底色的文明形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表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基于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双向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发出文明倡议,塑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出当代中国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文明交流互鉴观,为世界历史场域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展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深度融合的理论形象。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地体现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高度统一,展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与理论创新力。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作为已被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以其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书写新时代新文化建设的文明新篇章。


作者:陆永胜,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重点智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董潇珊,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中华文化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2024年1月14日《中国青年报》第03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