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市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0-06-15浏览次数:463

2020年6月13日,全国都市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办,会议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哲学动态》、《学习与探索》、《江苏社会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期刊界代表12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广银教授莅临线上参会,《都市问题研究论丛》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在会上致辞,表达本次会议的主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都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次会议学者们围绕国外“都市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历史发展与评价、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探索及新时代都市社会治理三个层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运用价值的深入探讨。

“都市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会学者从本土与全球、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多重视角对其进行重释。东南大学国际化(建筑)示范学院特聘教授、童寯讲席教授夏铸九由马克思主义重新发问,指出都市化不等于现代化,而是增加了经济与社会的去功能化过程,空间组织的任何过程都应该做到区域均衡,能否做到这一点,是都市化能否真正成为发展引擎的关键之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指出深入挖掘、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的“位育论”,可以融通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等西方空间理论,神遇场所精神,更见中国传统底蕴的权力空间理论和生命政治理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强乃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分别基于列斐伏尔的《快乐的建筑》、《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两部著作梳理了西方“都市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强乃社阐发了“建筑是形而上学的最后避难所”的深刻背景与意义;刘怀玉教授则指出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研究的总问题及两次转变,认为都市马克思主义旨在从城市中寻找人类栖居的社会主义方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生平着重回答了“都市马克思主义”何谓、何立与何为三个基本问题,主张从都市政治、都市现代性及结合后现代性的空间研究三个层面建构中国广义的都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结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与会学者立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着重对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进行探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规系主任武廷海指出中国城镇化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城镇化不能再走传统模式,应当发挥城市的保障作用,将建设“宜居城市”作为主线,围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核心目标,着力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推进城市共建共享共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结合城市“地摊”空间,指出社会生活的卖相化驱逐社会生活的原始性,因此有必要重视活力、协作及公共性等要素,营造让人民满意的城市。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从现实与问题出发构建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并强调了地方性在解决城市问题上的重要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城乡建设和空间规划的思想,并详细地阐释了习近平关于城乡规划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价值

新时代都市化正在高速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都市社会如何治理因而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议题。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探讨地摊经济治理、城市公共文化治理、宜居社区建设、城乡关系融合、城市群治理等多个议题,结合共识理论、空间哲学及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从多个层面阐释了新时代都市社会治理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其中,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硕重返福柯的城市治理思想,意在启示我们应系统地回答社会主义城市治理是如何必要与可能的。


异彩纷呈的发言讨论结束后,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翁寒冰对本次会议作了学术总结,指出这是一次跨学科、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深厚地展示了近几年国内都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未来的新走向

供稿:黎心竹

配图:李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