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美国必须打破零和思维怪圈,否则将自陷灾难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5-11浏览次数:10

编者按: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是维持现状还是将出现巨变?“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推出系列述评“特朗普2.0时代,中美关系如何求索新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未来四年中美两国将如何处理贸易、科技和安全问题分享看法。


美国顽固坚持零和思维可能导致中美关系脱轨,但两国之间拓展合作、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双边关系仍是可以实现的。


以史为鉴


当人们试图理解当前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时,很容易回到熟悉的叙事和理论。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倾向于认同格雷厄姆•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或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非历史决定论,并将中美竞争甚至战争视为正常的事。事实上,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和美国重新调整并加强反华战略,中国外交部已经作出回应:美方如果执意打关税战、贸易战或者别的什么战,中方奉陪到底。在中美关系面临重大变革与挑战的新时代,修昔底德描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似乎预示了中美两国可能在南海或其他领域爆发冲突。然而,中美关系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未来。


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时,应该回顾这个词的起源。公元2世纪之前,罗马人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梵语(Cina)和波斯语(Cin)来了解“秦国”(Sinae)。那时,该词的起源地秦朝早在四个多世纪前就已被汉朝取代了。在马可•奥勒留时代,罗马人喜爱中国丝绸,尽管他们不清楚丝绸的起源。丝绸之路上的中间商常常掩盖两个文明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有助于他们维持生计。


如果我们遵循古罗马或艾利森、米尔斯海默等从人类历史中得出坚定结论的美国理论家的视角,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当代中美关系受到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内在冲突倾向的束缚。


虽然当前的大国矛盾看起来是不久前才开始的,但从长远来看,它已持续近两个世纪。例如,我们可以指出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或者,我们可以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之后美国挑起美西战争并占领菲律宾,这反过来又鼓舞了日本对中国大陆采取更加强硬的侵略姿态。


说“现代中国”诞生于大国间竞争的熔炉,就等于承认,即使在中国将和平与发展视为时代潮流的时代,这种竞争也并未显著减弱。尽管中美关系在过去30多年总体上保持积极,但也并非没有遇到过阶段性挑战,也始终未能摆脱所谓“大国竞争”和霸权主义行为的更广泛历史背景。自特朗普政府一任以来,这些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因为中国感受到来自美国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虽然经历了帝国主义的疲惫,但仍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另一方面,尽管外部世界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中国”的存在,但实际上中国人对自身的认知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之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这一宏大历史视角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显得微不足道,就好比还在学习爬行的婴儿的啼哭声。正如周恩来总理在回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时所说:“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屹立不倒,并且今天的中国根基更加稳健,在许多关键领域接近甚至超越了美国。中国无需通过打压他国来维持崛起势头,其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发展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带来好处、希望和启示。  


然而,新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西方从前的思维模式已不再适用。当前,我们共同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危机,并生活在非同寻常的数字化高速发展时代。这些变化也凸显了不可逆转、不可避免的全球互联互通,即便是所谓的技术封锁和“脱钩”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总之,我们必须学会共存,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要遵循经过数千年积累、淬炼的中国智慧。否则,我们很快就可能不得不屈从于脱离现实世界的寡头政权,或者接受基督教福音派的世界末日预言。  


展望未来


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曾半开玩笑地说:“未来永恒。”他因在给妻子按摩时精神病发作谋杀了她而被定罪,后来被关押在精神病院中写下了这句话。提及这一悲剧或阿尔都塞的上述措辞或许显得突兀,但当共和党议员在特朗普最近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主题的国会演讲中高呼“美国”时,这句话就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当前,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并削减对外援助。与此同时,特朗普仓促推动的“改革”旨在瓦解所谓的“深层政府”,但这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国政府的治理能力,甚至引发宪政危机,美国法院已开始审理数十起针对特朗普政府的诉讼。  


正如阿尔都塞所知,未来永恒。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证未来。人有生老病死,国家也有兴衰成败。文明会消失,只留下微弱痕迹,即便是最强大的帝国也可能化为废墟。此刻,我坐在罗马万神殿旁的矮墙上写下这些文字,内心感触颇深。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古老文明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其将永久延续下去。当然,美国也不能。所以,中国在通过与其他国家共同前进和互利共赢的方式,努力实现民族复兴,并注重创新和绿色发展。


假如我们思考后代将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这一问题,首先就必须承认:如果两国关系持续恶化,这些后代可能根本没机会出生。一些当代理论家认为,我们正处在“后人类未来”的前端,但对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却鲜有人达成共识。它是不是指人类将因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大国冲突或人与人工智能对抗而灭绝?现代意义上的“人”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产物。这一概念是否终将被更可持续的生命概念所取代?这是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些并不是这里想要回答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可能性,并且减少一些傲慢,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未来终将到来”。


如果人类真能拥有这样一种未来,并在数十年或百年后回望今日,将会看到什么?“美国转向”会是关键转折点吗?人类或许会看到,在那个转折时刻,美国对待国际贸易和外交政策采取“零和思维”,而这一思维的倡导者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包括美国自身。在此时刻,另外一些人却选择合作而非对抗、追求和平与发展而非战争与破坏,他们最终找到了通往未来的可持续方案。如果真是如此,我们的后代或许会辩证地看待当下的冲突,将其视为固守旧时代者与迈向未来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用全球的视角来看,或许他们会将眼下这个时代称为“新春秋”,而下一个时代则是“新战国”。或许他们会注意到,在人类走向成熟并学会珍惜而不是自取灭亡之前,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即便如此,我们必须谨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瓦尔特•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的警告:通过预言未来而投射当前的思维十分危险。因此,无论从过去还是未来进行思考,我们都必须做得比现在更好,努力实现比现在所能想象到的更多的目标。简言之,如果美国能接受劝告与中国开展合作,而非将中国视为美国菜单上的下一道菜,世界将变得比现在美好一些。


【作者简介】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奇点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中金鹰和平发展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文章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http://cn.chinadiplomacy.org.cn/2025-04/25/content_1178450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