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茂战:新时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探究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0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


这一战略部署意义深远,既是补上农业农村短板、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选择,也是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深刻洞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把握发展大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


城乡融合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出现“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的局面,必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让农业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逐步赶上来。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农村有巨大空间。畅通工农城乡循环,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将释放巨大的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关键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我们必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逐步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


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是确保城乡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的基石。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从多个关键维度精准发力,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权益,把“政府想做的”和“群众想要的”有机统一起来;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共建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征求农民意见,根据农民需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站点等,让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也让农民感到满意。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摆上优先位置,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更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医疗设施,吸引优秀教师、医生到农村工作,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把握发展阶段特征和区域特色,充分考虑不同乡村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因素差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路径。保持历史耐心,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稳妥把握改革时序、节奏和步骤。


深入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任务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深入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各项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一环,我们要从多个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因地制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消除进城落户农民后顾之忧。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我们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 “定心丸”。同时,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此外,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多渠道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我们要立足城乡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强城乡产业对接协作,建立城乡产业合作平台,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农村产业向城市融入,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