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持续健全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农业农村工作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于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后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借助南京农业大学等帮扶资源力量,深刻领悟、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推动和美麻江建设,实践成效显著。
2024年8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调研团,实地走访了麻江县高枧村、河坝村、卡乌村3个特色村寨,以此探寻其乡村振兴成功经验。
河坝村:枫香染尽瑶族韵,林下繁育富民路
河坝村位于麻江县东部,全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有30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寨,共832户3275人,瑶族村民占94%以上,有着“山水田园·瑶韵河坝”的美称。
立足非遗席蕴,焕发乡村发展新活力。枫香印染是贵州省麻江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现念和历史记忆。南农重视推动“非遗出山”,在其帮扶下,河坝村建立了首个“公司+工坊”非遗基地——麻江瑶之韵成秀文化有限公司,打造出“非遗+党支部+企业+高校+基地+能人+绣娘”的发展模式。此外,麻江县还联合高校和企业资源促进非遗发展。通过传承人培训、技艺展示和产品开发,让枫香印染逐渐走向市场,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资源。河坝村副支书龙全成指出:“下一步,河坝村将继续完善‘非遗+’模式,充分发挥南农的资源优势,传承好枫香印染这项宝贵的传统技艺。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用好坝区生态环境,打造田园观光新村寨。河坝村自然风景优美,瑶族风情氛围浓厚,加速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建设,以“山水田园·瑶韵河坝”为主题,打造具有典型田园休闲特色的体验活动。2015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1年瑶韵河坝景区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年河坝村成功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
依托林地特色资源,拉动产业致富新引擎。河坝村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河坝村林下生态循环养殖基地秉持“党支部引领是核心,合作社带动是关键,抓产业发展是根本,农户增收是目标”的宗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对接销售平台,年收入近30万元。为了形成规模化农业产业带,河坝村以林下养鸡项目基地为中心,在周边辐射发展了养殖、种植、加工等项目,形成了具有河坝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带,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枧村:状元文化载古今,农旅融合启新篇
高枧村位于麻江县西南部,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17个自然寨834户3481人,人口以布依族、苗族、仫佬族等为主。先后被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依托状元文化,助力文旅融合新模式。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作为清末戊戌科状元夏同龢故里,近年来大力打造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并每年举办“六·廿四”状元文化旅游节,利用文体和民俗活动弘扬状元文化,推动贤昌镇全域旅游发展,通过与4家旅游机构合作,推出汉服文化体验、儿童周岁及高考成人礼等项目,促进文旅融合。截至今年8月,已接待研学团队5000余人次。今年,在南农教育基金支持下,村里通过“状元回乡”演绎、资助优秀学子等形式激励麻江少年勤学进取,回报社会。部分高枧留守儿童在南农教育帮扶下,加入了麻江“远山的梦想”合唱团,促进其全面发展。
借力科技优势,助推产业发展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南农定点帮扶麻江县十余年来,逐步确立了“用金牌学科,铸招牌产业,创品牌产品”的定点帮扶思路。高枧村结合气候、地形等资源条件,主要种植水稻、蓝莓、果蔬、花卉和中药材等。依托种粮大户带动推进“金色稻海 坝上粮仓”保粮工程,以金牌稻米“宁香粳9号”亮化“中国锌硒米之乡”名片,推广实施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8项新型实用技术。村里种粮大户赵祥榕表示,在南农的指导帮扶下,麻江水稻产业在选种、机械化、育秧技术等方面在贵州都较为领先。
依托资源优势,丰富景区发展新业态。十年前,高枧村面临人口流失和资源匮乏等困境。如今,村里围绕夏同龢状元府景区,依托南农等帮扶力量,建设了水果采摘园、蓝莓示范基地、牡丹园、月季园等,丰富了景区业态。在景区经营小店的詹姐表示:“我去过外省,还是家乡好,空气新鲜,交通方便,党和政府为我们家乡做了很多,我们要好好保护和宣传。”如今,高枧村已经从一个落后山村转型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特色村,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成为麻江乃至贵州乡村振兴的一处缩影。
卡乌村:菊花绽放山水间,非遗辉映苗乡情
卡乌村位于麻江县宣威镇东部,全村总面积9.73平方公里,共有238户928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是贵州省第一批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盘活民族文化资源,让非遗技艺“绣”出发展新机。“这些都是我们60名年轻的刺绣设计师设计的,无论你在网上怎么搜索,都找不到同款。”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峰道出了公司非遗文创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近年来,卡乌村以非遗技艺振兴为契机,探索贵州绣娘工坊创新联农带农合伙机制,搭建起以非遗能人及手工艺者为主体的生产供应链网络,实现了民族特色产品产业化生产,促使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为了强基础,卡乌村重视人才引育。几年前,村内空巢化、老龄化问题严重,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手工艺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吸引了大量返乡创业人才,形成了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乡土人才队伍。
科技帮扶利农惠农,贡献“高校智慧”“高校力量”。南京农业大学自2013年起与麻江县合作,探索菊花产业在麻江落地,并助力打造卡乌药谷江村菊花园,通过引入新技术与模式,改进当地低效农业种植模式。2020年起,南农研发菊花茶、菊花饼、菊花酒等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科技资源输入,菊花园实现了从依赖帮扶到自主发展,技术人员培养和自给自足的模式逐步成型。未来,卡乌村将继续推进高质量种植,以“鲜花经济”铺就乡村振兴路。
依托生态游产品和服务,激活卡乌“一池清江水”。做好生态振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卡乌村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做精做活第三产业的独特优势。卡乌村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将生态“魂”与旅游“体”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旅游富民、生态保护、文化融合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卡乌村现已成立“田边边溪野度假营”,将“生态”转化成“生产力”,让卡乌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村里还通过深入挖掘铜鼓祭祀、吹芦笙、斗牛、赛龙舟等民族特色活动,主动适应旅游市场,避免同质化。
南农麻江携手共进十余年来,以科技支撑激发产业兴旺“新动能”,以人才培训打造产业振兴“蓄水池”,以模式创新拉动产业致富“新引擎”,续写着山海情深。如今,麻江县立足生态抓发展,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真正走出了一条兼具特色、抓手和成效的“党建兴村、产业强县”之路。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调研组:邵士昌 彭益全 王旭瑶 王艺霖 余国香 张泽 梁琳虹;指导老师:吴荣顺,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