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和实践逻辑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10-09浏览次数:11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大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具有划时代意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需要以大历史观观照现实,以新的历史观审视全面深化改革,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夯实改革创新的文化基础,厚实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需要以新的战略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推进改革的战略布局,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需要以新的发展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改革与发展良性互动,不断以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从改革方法论上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需要正确理解“六个坚持”的相互关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需要把握好“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以钉钉子精神把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方位;历史观;战略观;发展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又一次矗立起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我们必须深刻全面认识继续推进改革的时代方位,准确把握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切实提高我们对《决定》通篇贯穿的当代中国改革的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解,从而更加主动、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贯彻落实《决定》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为实现《决定》提出的目标任务作出坚持不懈努力。

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就《决定》审议稿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用“四个迫切需要”,即“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深刻阐释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为全会议题的全局考量。《决定》在第一部分总论中,又以“六个必然要求”,即“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全面阐释了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四个迫切需要”是围绕会议主题即中国式现代化谈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性,强调“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六个必然要求”是基于当今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新挑战,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更加细致地分析谋划和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这“四个迫切需要”和“六个必然要求”的学习理解,再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决定》的划时代意义,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把改革推向前进。

(一)以新的历史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弘扬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并强调,“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以大历史观观照现实,以新的历史观审视改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厚实推进改革的历史主动精神。

1. 中华民族具有变革创新的文化基因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以变革和开放精神,催生了历史上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创造了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中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决定》为此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 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依靠改革开放,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实践发展中日益显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国防和军队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高扬改革开放旗帜,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历史将再次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3.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现代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自18、19世纪英国开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人类现代化进程实现了质的跃迁。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对现代化进行过总结反思,也科学预言了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前途命运,为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之路作出了预言和设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具有同以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现代化不等于生活方式的改进和社会福祉的增值。为此,马克思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把现代化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共产主义(含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现代化之问”: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面对这一系列的现代化之问,政党作为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有责任作出回答。[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二) 以新的战略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推进改革的战略布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就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对国家发展所处的发展环境、发展阶段作出全面判断并作出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就此明确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新的战略观:“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新的战略观,在国家战略目标指引下应变适变,根据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妥善处理战略和策略关系,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

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正处于一个旧秩序难以为继,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半失序状态,也进入一个加速演变的动荡变革期。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盛,大国地位日益凸显,也引致国际局势“东升西降”“南升北降”趋势明显,国际权力重心日益转移,大国博弈更趋复杂。

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的情况,我们必须充分认清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始终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 在适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我们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尽管其间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现如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汇储备国。由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这既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反映,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着力解决。

3. 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部署上,创造性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局上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互促进、统筹联动,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体现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继续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改革的战略主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三) 以新的发展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以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才是硬道理”成为深入人心、嵌入历史的时代话语,成为解码“中国奇迹”的秘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成为全党的共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树立起新的发展观,将改革切实贯穿到高质量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点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1. 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锻造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可以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释放我国经济发展潜能,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

2. 不折不扣完整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

《决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部署300多项改革任务,充分体现了着力构建和完善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单列两个部分,部署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特别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决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决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从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发展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部署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决定》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部署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各项任务,着力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推进高质量的安全发展措施全方位贯穿于《决定》的诸多领域多个方面。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为此,《决定》提出,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健全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工作机制等。《决定》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强调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

正是依靠这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确保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从改革方法论上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

全面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将改革继续推向前进的极端重要性,这是解决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什么”的问题。那么,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谁改”“向什么方向改”“改什么”“怎么改”也是必须回答好的改革实践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

“为谁改”是逻辑起点和落脚点,“向什么方向改”是要确定改革的战略目标,“改什么”是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怎么改”是必须把握的改革原则。我们要在不断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加深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改革的认识论、方法论,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推进。

(一) 不断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规律性是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中所固有的、稳定的规定性,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总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律,自觉尊重和运用这些规律性认识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将其上升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九个必须坚持”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九个坚持”是从改革方法论角度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要求全党倍加珍惜,长期坚持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这既是对40多年来中国改革经验的全面总结,又是立足新时代改革实践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六个坚持”,这是我们党对在实践中能够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规律性认识。以这样的规律性认识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就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重大原则。2023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挑战,对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进行了新的总结概括,提出了“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新要求。

2024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指出,谋划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突出改革问题导向,突出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和落实,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形成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浓厚改革氛围。”

承继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16]的“六个坚持”原则。这是着眼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六个坚持”原则在表述上贯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充分反映了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的规律性认识。

(二) 正确理解“六个坚持”揭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

“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及其相互关系深刻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逻辑。在“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指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总目标的“七个聚焦”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改革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

“坚持守正创新”呼应了“向什么方向改”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改什么、不改什么,关乎方向和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这就是“守正”。《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将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强调“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针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决定》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要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通读《决定》60条、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通篇贯穿着“构建”“建立”“规范”“完善”“推进”“深化”等关键词,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体系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这一系列改革部署就是要夯实各个领域的制度基础、坚决破除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弊端,该立得立、该进得进、该完善的必须完善,该规范的必须规范,这充分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实践续篇,更是时代新篇。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共同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怎么改”的新时代改革方法论。改革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但又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要突出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强化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被置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之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其他各项原则落实落地,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决定》部署的各项改革目标任务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其最底层的逻辑。

“六个坚持”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当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面贯彻。

(三) 以钉钉子精神把《决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决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确定了“七个聚焦”的改革目标,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关切,把牢重大原则,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以钉钉子精神创造性落实《决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改革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调动起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那些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理想坚定、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涌现出来,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肆意躺平、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问题,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才能真正赢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当前,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急难愁盼问题。要落实《决定》提出的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要求,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拿出真刀真枪的改革举措,特别是尽最大努力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现实差距,让改革成果、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在道路和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这是改革必须坚守的底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是创新,要按照《决定》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更加规范、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让各类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尤其要落实好坚持致力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塑造我国发的新动能新优势,让创新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最鲜明的标识。

四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制度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决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在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前提下,重在创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改革是有成本的,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外部性、预期性特点。在改革的制度安排上要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相互衔接、把握节奏,着力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制度规则,做到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切实稳定社会预期,减少改革阵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的生命力还在于执行,那些已为实践证明了可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就需要坚决贯彻落实。

五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是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增强改革的穿透力离不开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矛盾,根本上还是法治体系不完善、依法治国不到位的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引领法治、以良法促进善治,切实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六是坚持系统观念。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谋划、有序破解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和“深化”,就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着重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同时,在制定改革政策和落实改革举措中,要切实防止简单思维,那种单打一、搞一刀切,机械式照搬照套的做法要坚决避免。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谋划和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从历史观、战略观、发展观来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方位,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厚实我们的制度基础,破解各种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全社会活力创造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大历史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更替中汲取国家治理兴亡成败的经验智慧,始终弘扬中华民族变革创新精神,切实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以大战略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演变中,审时度势,把握全局,保持定力,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主动。以大发展观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我们坚定把发展作为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的关键,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以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从而赢得发展的主动。《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是全党的智慧结晶,是把改革继续稳步推向前进的实践辑和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切实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把握好这些重大原则,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切实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一次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全党上下深入领会全会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一定能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广阔的前景

 

来源:《新视野》2024年第05期

作者:胡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高级编辑,北京市,1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