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7-10浏览次数: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跨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算起,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从经济形态和技术发展的变迁看,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数字经济,从工业化初期的大机器应用,到工业化成熟期的自动化技术,再到现在的智能化技术,世界经历了几个时代。中国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成功地跨越了时代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一段奇迹。当代,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扑面而来,在中国的发展尤其迅速,中国5G基站占了全球总数的六成以上。曾经十分落后的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

中国的发展能够跨越时代,创造历史性奇迹,依靠的法宝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发展这个硬道理的动力源泉,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此,社会生产力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极大的解放,人民群众的干劲和创造力得到空前的高涨,社会物质财富得以成百倍地扩大。中国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积极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综合实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大幅提升。

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及时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改革从农村走进城市,价格、工资、财税、投资、外贸、金融、国有企业改革等重大改革向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了起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现代农业等深化改革措施,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一直是党中央谋划全局工作的重要方略和主要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创新论断,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机构的设置。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党和全国今后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一定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克服这些艰难险阻还是要靠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生产力总是向前发展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这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担起重任,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充当开路先锋,为高质量发展助推加力。

二、改革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发展主题。改革必须贴近时代,紧紧围绕时代的发展主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必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紧扣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什么,关键的切入点在哪里,节奏如何把握,这些有关改革的重大谋划与举措,都要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方向保持一致,以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坐标。

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及时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伟大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正在被塑造的一种新形态。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创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必须创造性地及时谋划推出一批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的动力。新的改革举措要有战略性取向,敢于突破,对发展全局具有引领性。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直面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新的改革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发展质量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当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有不少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不在制度层面上破局,没有制度安排作保障,高质量发展走不深、走不远。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改革必须向纵深方向推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利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凡是不利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都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以破除。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把14亿多人口整体带进现代化社会,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还是要从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前进动力。改革为中国的跨越式时代发展提供了巨大能量,也必将为这一人类文明壮举提供强大动力。

三、为创新松绑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成果大量涌现,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科技创新深刻改变了经济与社会,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创新能力在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为创新松绑,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短板,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是造成这些短板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许多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突破这些技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制度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待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比较严重,大量成果只是挂在墙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缺乏深度融合。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尚未实现根本性突破,“人才帽子”和评奖名目繁多,刺激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行为,而真正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却难以涌现。如果不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制度改革,不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一些根本性问题,就难有大批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成果涌现的局面,真正的拔尖人才也难以成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会面临一堵无形的墙。

改革就是要用先进的制度安排代替落后的制度安排,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弊端。判别一种制度安排的先进与落后,关键是看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到科技创新,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是否有利于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现。许多关键核心技术的背后,是科研人员长期专注于一个领域多年积累的结果,是高水平基础研究有力支撑的产物,常常还是多学科创新发展系统集成的智慧结晶。如果把科技创新当作运动来抓,用短期行为的思维和制度替代科技进步的本来规律,不仅难以获得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容易造成大量低水平的简单模仿甚至弄虚作假。改革就是要在制度创新上做出大文章,确保制度设计和体制运行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支持基础研究,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实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打破“圈子”文化,激励科技创新方面的真成果、大成果不断涌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已为世界科技创新史所证明。从晶体管到芯片,从电话到智能手机,从个人电脑到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这些里程碑式的重要创新成果均来自企业。与世界高科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很大的制约。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制度障碍有很大关系。现行的创新资源配置制度不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过多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不利于企业挑头。高水平创新人才不容易流向企业,企业科技人才队伍难以壮大和提升。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突破的牵引力较弱,在产学研协作中缺乏“话语权”,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必须直面这些突出的问题,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尽快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的真正源头是人才,是广大抱有创新理想、具有创新潜质的科技工作者。一个好的制度,应当尊重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能够把千千万万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极大地激发出来。一个守旧的制度,往往是先把创新人才管起来,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流行,制度性设限过多,留给创新人才自由探索的空间过小。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一批问鼎世界级顶尖大奖的科学家?为什么不能出一批超越想象、造出世界惊艳高技术产品的创业家、企业家?应多从体制机制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改革就是要深化到关键的制度层面,一切不利于创新探索和人才成长的制度弊端都应冲破消除。

四、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搞过改革,唯有中国的改革最为波澜壮阔,解放的社会生产力释放了巨大能量,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具备了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工业门类体系。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自始至终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魅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准确定位充分肯定了市场机制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强调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确立了改革的正确导向,在中国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次重申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消除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改革已经搞了几十年了,市场化的东西足够多了,市场机制与现行提倡的一些做法有冲突,不宜再提市场化改革方向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与市场机制相左、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倾向和做法。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是实行市场经济,在任何阶段都应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完善起来的,现有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机制还不很充分,改革没有完成时,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仍正当其时。

应当看到,实践中不是市场化改革很充分了,而是还不够,还有许多体制机制弊端在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成分仍然过高,政府牵头一哄而起搞重复建设的事情仍在发生,市场竞争不公平、不充分的事情还较为普遍,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仍受到一定制约,地方保护主义还在阻碍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生产力的发展对市场化进程又提出新的要求,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实现数据资产化、确立数据产权,成了改革要解决的新问题。与此同时,传统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要素市场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首先建立国内国际畅通循环的统一大市场,必须健全市场体系。市场化进程不仅不能停下来,而且还要加快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实践证明,坚持了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社会生产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当前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供给端入手调节优化供求关系,让价格、品牌、商誉等信号在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激活了优质供给的潜能,迅速扩大了有效供给,市场上逐渐涌现了一大批满足新需求的优质产品。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出口产品的“新三样”代替了“老三样”,国产电动汽车在国内外市场刮起一股旋风。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结果,是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带来的显著变化。

五、改革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下讨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很有必要,也正当其时。

我国的民营经济就是伴随着改革的大潮迅速发展起来的,并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改革与民营经济始终是我国时代发展的鲜明特色。现在又到了以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到了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时候。

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早已是半壁江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一大批民营企业率先出海,在国际市场上显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一些重大国际赛事的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知名品牌,形象突出亮眼,形成了一道独有的中国风景线,其中大部分出自民营企业的手笔。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是会遇到天花板,在市场上有时还是会遭遇歧视和区别对待,发展壮大仍遇到阻力。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遇到阻力,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在市场准入、资金融通、股权收购等方面,现行体制还是常常给国有企业以优先待遇,不一视同仁对待民营企业。即使从政策规章上已经移去了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条款,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在市场上还是会遇到一些无形的壁垒,其根子还是体制因素在作祟。体制的障碍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要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所有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消除一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政府要求民营企业讲诚信,政府对民营企业也要讲诚信,坚决消除那种新官不理旧账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制度保障,尤其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企业产权为民营所有,企业规模做大了,企业产权依然归民营所有,必须用法律和制度严格保护民营企业产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与依法保护国有企业产权一样,出于同一法理,同样要有敬畏之心。民营企业家有事业心,敢于拼搏,具有冒险精神,整体上是优秀的管理者,应得到社会的尊重。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格权。要从制度建设上确保民营企业家留住心、留住资产、积极投资,改善他们的长期预期。同时,要鼓励民营企业合法经营,弘扬企业家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0237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现在要从制度安排上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改革要深入到以往未触及到的体制机制,以改到位、改彻底的决心,为民营经济的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六、改革要注重综合配套 留有容错空间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既有事关基础性、全局性的战略性改革,也有大量与民生有关的微观层面改革,都要全面考虑、统筹推进。无论是什么样的改革,该推出的项目要坚决推出,不能留下一个。看准的改革,一定要改到位,不留遗憾。改革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要讲究配套,用系统集成的思维推进和深化改革,突出改革的综合效果。经济活动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改革也要体现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各项改革举措之间要协调配套、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行其是、相互掣肘。财政体制的改革要有税收体制的改革做配套,税收体制的改革又关系到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关系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关系到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方面,必然牵涉多方面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完善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营效益的长效机制。

改革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攻坚区深水区推进改革,难度尤其大。要采取先立后破的改革方略,坚持以点到面的改革原则,力争用较小的改革成本换取较大的改革收益。一方面,用改革的办法做大增量,带动存量优化;另一方面,在新人”“新事”“新制度上大胆去改、改彻底,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稳大局是所有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不能出现号角刚吹、乱了方阵的情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有积极稳妥的路线图,先改什么,后改什么,相互之间如何衔接,事先要有详尽的谋划和部署。

改革与开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法宝。改革是开放的内源动力,开放又在倒逼改革。当中国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片热土,有了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国民待遇要求,给予中国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呼声自然就高了起来。随着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必然推动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人员出境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必将大大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加要求改革与开放形成合力。要扩大视野,增强国际观,善于放眼看世界。管理者、经营者,尤其是改革者,对国际上发生的情况多了解一些,熟悉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和产业变革的新模式,改什么和怎样改,就会把握得更精准一些。与此同时,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步推进。

改革是勇敢者的事业,改革之路不一定处处有鲜花,荆棘芒刺可能会更多一些,甚至会有一定的风险。改革者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抱有理想之心,将改革推进到底。新的改革要靠新的探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留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允许有试错的机制,社会要有这种包容度。不要让改革者承受过多风险,更不要让不作为者从中得益。只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定会攻坚克难,形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巨大动力源泉。

 

作者:徐康宁,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来源:20240626日《南京日报》第A13版:思想理论·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