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10

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个必然要求”,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46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毅革除旧的体制机制弊端,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走向成熟,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治理也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变化,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上,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国家制度的最大优势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治理效能。

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根本上是要靠发展,关键是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从而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由于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群众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还会存在许多急难愁盼问题。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在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国内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以及自然界的风险可能接踵而至、相互交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也需要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实现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但当今世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必然随着现代化发展而不断实现自身治理现代化,政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核心驱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转化、目的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其强大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也源自自身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交融交汇的历史条件下,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充分认清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种风险”还将长期存在,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只有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能不断促进以党的自身治理现代化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把握继续推进改革的着力点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46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1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基于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今天,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党将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突出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面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针对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不凸显,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够等问题,必须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经济主体的活力创造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着力解决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生决定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直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环境。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反映最集中、社会焦虑最突出、社会凝聚力最薄弱的都反映在民生领域,必须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民生领域的改革,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真正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切实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使新一轮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解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真正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坚决消除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正确处理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论,既要以问题为导向,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又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也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因而改革开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西方国家经常鼓噪的中国改革“见顶论”“停止论”“滞后论”等,要么是不懂中国国情,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谋划新一轮改革又要立足于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实际和最大国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加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对现有利益关系的深度调整,每向前推进一步,都需要下更大决心、付出更多努力。只有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起来,形成推动改革开放行稳致远的强大合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我们党一开始开启改革开放事业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仍必须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关系。发展依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样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加快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始终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绝对平均主义”“两者兼顾”“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过程,这都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全社会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机会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

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厚积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不断在新起点上实现改革新突破。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立破并举,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目标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方面更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了宝贵经验,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更为充实的精神力量。实践将不断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也必然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作者:胡敏,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

来源:《群众》杂志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