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平、许闻博:海洋城市组群的功能协同与空间整合路径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6-18浏览次数:10

一、海洋城市组群:内陆城市经略海洋的重要方式

中国是海洋大国,但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历史时期内,海洋主要被视为天然保护屏障,而非贸易通商的全球通道。除广州、泉州等少数沿海商贸城市外,我国历史上的沿海城镇以军事防卫功能的卫城、所城等为主,区域中心型城市选址往往远离海洋。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开放的梯度格局下,我国向海发展的经济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依港而生的滨海城市兴起,间接导致了传统区域中心城市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居于相对劣势的区位。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部分沿海良港缺乏高能级城市的支撑,港口的交通优势与区域产业优势出现结构性空间错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

鉴于此,一些陆域腹地中心城市长期以来都希望“向海发力”,寻求与沿海港口城市的功能协同与空间整合。如沈阳早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沈阳-营口出海大通道建设,通过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缩短沈阳和营口港的时空距离并压缩物流成本。2023年,山东通过小清河巷道复航,使得济南、滨州、淄博等市迈入了河海直达的海洋经济时代。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基础设施的平陆运河的开工建设,也将为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提供向海发展的新动力。海洋大省江苏提出了“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的理念,以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推动形成沿海、沿江的“L”型海洋经济布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沿江内陆城市主动拥抱海洋经济,寻求新的“蓝色机遇”。由此,得益于新的海陆联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沿海地区海陆统筹和一体化发展逐步加速,区域中心城市与滨海港口城市组合建设海洋城市组群,成为我国诸多沿海省份推进向海一体化发展和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一种新的模式。

二、海洋城市组群统筹布局的基本策略

在海洋城市组群中,港口城市和腹地陆域中心城市的紧密联合,极大拓展了海洋城市和港口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功能外延,二者可通过四个维度的一体化措施,构建联系紧密且分工合理的海洋功能圈,共同发挥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的作用:

一是强化交通设施网络的一体化。

进一步加密公路、货运铁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网络,叠加运河开通、航道升级等航运的新机遇,强化陆海之间的交通衔接。腹地城市既可通过“河海直达”的“海上快船”等新兴模式直接参与海洋贸易,也可通过公海联运、铁海联运等模式与周边大港进行分工协作,为多种流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供基本的交通保障。

二是促进多种“流要素”的一体化。

在物流方面,基于复合致密的交通网络和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交通衔接,促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在区域内高频流动。物流方面,根据货物的货值和时效性选择效率最优的物流路径;人流方面,依托高铁和城际轨道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为海洋经济从业人员的“双城双栖”提供可能性;信息流方面,陆域中心城市发挥在行政管理、商务服务、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赋能原本能级较低的滨海港口城市。

三是统筹区域涉海功能的一体化。

传统的陆域中心城市发展以高端服务和科技研发为核心的涉海功能,如国际供应链组织和服务、海洋金融服务、海洋科学研究、海洋人才培训、海洋文化交流等。滨海港口城市功能发展以港口航运枢纽功能和多类型的海洋产业,如港口运营、现代渔业、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海洋科考等需要港口条件的功能类型。

四是推动跨界协同治理的一体化。

充分发挥腹地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推动形成具有前瞻性和统筹性的跨界协调机制。依托统一的治理标准和先进的海洋监测管理技术手段,对区域内海洋资源整合与共享、海洋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学研转化、区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陆海空间统筹和海岸带规划治理等领域进行整体性安排。

三、对广西南宁-北钦防海洋城市组群向海发展思考

“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是广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略。2023年5月,平陆运河全线正式启动建设,将开辟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也彻底改变了南宁作为内陆腹地城市的地理格局。运河开通后,南宁及广西陆域腹地将能更便捷地连接国内外市场、融入海洋经济体系,促进海洋贸易、物流、航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将吸引更多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机构集聚南宁,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带动海洋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提出了“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南宁以平陆运河等陆海联运通道为纽带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滨海港口城市组合差异化发展,从过去分散的同质化竞争关系变为整体协同、差异化发展的组合型海洋城市组群,其中,南宁重点发挥区域海洋中心城市的服务型职能,提升海洋功能的能级;北钦防三市发挥港口和海洋资源优势,依托更优质的服务功能支撑强化渔业、工贸和物流功能。其中,作为该城市组群核心与龙头的南宁重点在以下方向“向海发力”:一是进一步发挥区域交通枢纽的综合辐射带动效应,推动航空、内河航运、公路、铁路、区域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带动广西优势要素集体出海。二是避免与滨海港口城市同质化竞争,实现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重点引入和培育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战略影响力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区域研发制造高地。三是发挥首府城市人才和人居环境优势,吸引涉海领域高端人才集聚,加强南宁与周边城市在海洋相关高等教育、科研转化、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人才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四是发挥首府政策优势和对外交往的平台优势,在陆海统筹和海洋空间跨境、跨界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王兴平,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许闻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22VHQ009);

来源:《南方建筑》202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