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震: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环境领域应该怎么干?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6-11浏览次数:10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3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3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和伟大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环境领域责无旁贷;发展新质生产力,生态环保人应积极行动起来。

深刻理解生态环保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职责使命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其强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特点是创新,其关键在质优,其本质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可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都必须依靠新质生产力。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本质上就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门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减污、降碳、扩绿、助力增长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本质上就是促进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要求。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也必须在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路径的创新性、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发展效能的优质性。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底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改变传统的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模式。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打造高效生态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跃迁至价值链的高端。

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在能源和产业结构方面,要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和应用绿能+智能+产业的现代生态经济模式,促进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绿色制造业方面,要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践行绿色低碳制造,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在废弃物处置方面,要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实现退役新能源设备、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了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系统化和具体化,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为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源泉。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既是以点带面牵引美丽中国建设全方位提升的行动载体,也是现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要围绕《意见》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突出美丽先行。率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较好、美丽颜值和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在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形成一批先行标杆和实践示范样板,后续分批推进、滚动实施,推动从生态环境改善向全域美丽建设提档升级。

进一步用好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重要的污染源头控制制度,是理应种好的责任田,更是生态环境部门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早在1973年,环评就被纳入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特别是2002年环评法颁布实施以来,环评制度充分发挥源头预防的制度优势,在调结构、控规模、促转型、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撑起了一把污染源头控制的保护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完善规划环评制度体系、深入推动环评管理转型。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多轮大区域战略环评、多领域政策环评试点,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向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源头延伸;创新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国划定4万多个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为区域发展明底线、划边框

下一步,要围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用好环评制度,提升源头预防效能。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强度控制纳入环评,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继续保驾护航;要持续优化环评审批,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加严污染排放标准,从源头上引导和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将环境资源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和企业倾斜,使环评制度更好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赋予了生态环境科技新的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抓手,这些都需要生态环境科技作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国家在水、大气、土壤、固废、生态等领域布局了一系列科研任务,集中突破了一批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联合攻关、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等相关研究,全面查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机理;开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推进大宗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下一步,要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将生态环境科技嵌入产业全流程,推进领域科技与产业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要探索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模式,培育智能环保、生态修复等绿色环保产业新业态、新动能,进一步丰富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要在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强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要整合汇聚科研创新资源,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尤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作者:贺震,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特邀研究员、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华环境2024年第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