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茂战:科学把握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4-15浏览次数:99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稳中求进”,并不断拓展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内涵。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的高度。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对“稳中求进”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表达,因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原则。

一、稳才能进,必须稳中求进

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必须首先把握“稳中求进”,特别是要“稳”字当头,先稳再进、边稳边进。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一度偏热,货币供应过多,投资增速过快,出现通货膨胀问题。面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党中央综合分析后做出了稳定物价、控制通胀、稳中求进的决定。后来的经济运行实践证明,党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得以继续深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头,党中央重拳出击、综合施策。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经济大盘实现企稳。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继续上升,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这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稳健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强调“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坚持稳中求进,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的科学选择。我国是人口超过14亿、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的发展中的经济体,解决人民群众就业是头等大事,稳步改善民生是基础性任务,以稳定财力支持国家和社会安全运行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经济不能大起大落,这是基本要求、前提条件。必须扣紧“稳”字这根弦,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定和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保持我国经济合理的增长势头,坚决守住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底线。

二、进才有稳,必须以进促稳

进是历史规律、大势所趋。“进”也是“稳”的条件。没有“进”,单依赖“稳”是稳不住的,必须坚持“以进促稳”。

从国际局势看,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实施围堵战略,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实施脱钩断链和封锁。如果没有“进”、不能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就不可能实现。

从产业发展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巨大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相对于总需求的跃升,供给端的某些产业领域相对滞后。对于供大于求的那些领域的产业,你不主动淘汰,市场也会把你淘汰。必须推动我国供给端整体跃升,在新的需求水平上实现供需均衡,我国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从经济驱动方式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传统发展方式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承载和要素供给的硬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我们必须告别传统发展理念、建立新的发展机制、形成新的内生发展动能、构建新的产业体系、重塑新的发展生态,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既坚决又稳步淘汰落后产能,破除和退出阻碍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积极发展新的、稳步消减旧的来推进新旧发展生态权重的此消彼长,实现以进促稳、稳中前进。

三、破也是进,必须先立后破

“破”也是“进”,也是需要的。但是,“破”属于特殊的“进”,是带有局部质变性的“进”。破是指某一经济政策、运行机制、产业形态的退出,属于经济系统内某个子系统的质变。在新机制、新政策、新业态尚未建立情况下,就盲目废除原有的机制、政策、业态,难免会产生较大冲击,甚至会给经济社会安全运行、民生就业平稳发展带来不可承受之重的冲击。因此,离开“立”这个前提的“破”,客观带来的不是“进”,可能恰恰是阻碍“进”。

当年,苏联选择了“爆炸式”“休克疗法”改革,给经济和社会运行带来灾难性后果。而我国改革事业,始终遵循循序渐进、先体制外“立”后体制内“破”,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两种改革模式的教训和经验极为深刻。在没有“立”的情况下,决不能实施影响大局、伤筋动骨的“破”。

“先立后破”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2021年,国际市场煤炭价格暴涨,国内煤炭又面临产能受限、库存不足问题,部分火电电厂因此发电意愿下降,造成个别地区电力短缺、拉闸限电等问题,工农业生产甚至居民生活都受到影响。党中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了纠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立后破”的要求被提出来了。即在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要先建立起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的基础,确保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得以形成,再逐步淘汰高碳产业和落后产能。这样才能确保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平稳推进,避免对经济和社会运行造成过大的冲击和影响。

我们当然需要破,但前提条件是先“立”,必须立了再破、先立后破。我国以要素驱动、规模扩张、外延发展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是经过了几十年积累、逐步发展起来的,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弱化并扭转这种强大路径依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通过“破”“推倒重置”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变革的步伐,但经济和社会运行是不可承受的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稳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进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线,立和破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单纯依靠稳是稳不住的,“进”中的稳才是健康的稳;立和破是进的更高要求,只有建立在“先立后破”基础上的“立”和“破”才是正确的选择。


作者:丁茂战,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

源:2024年04月11日《群众》(思想理论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