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史学家狄金森:我和我的中国友人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1-25浏览次数:10


哈里·托马斯·狄金森

Harry T. Dickinson

编者按:2024年1月24日上午10时许(北京时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里·狄金森(Harry Dickinson)教授在爱丁堡病逝,享年85岁。

狄金森教授曾受邀访问东南大学,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邀请下参与“全球视野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发展史”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围绕“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这一主题举办系列讲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曾委托研究员将狄金森的系列讲座翻译成中文,译本最终由中国的权威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以下分享狄金森与中国的交流故事,以表纪念。



我和我的中国友人



2017年,我应邀访问了东南大学,在该校研究生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的支持下,参与了“全球视野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发展史”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围绕“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这一主题举办了系列讲座。讲学过程让我感到十分愉悦,期间我受聘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外籍客座教授,对此倍感荣幸。东南大学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我在那里见到的学生聪颖好学,他们对扩大自身知识面和提升个人能力有着极大的决心和热情。更令我感动的是,在我讲学结束后,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委托袁利宏博士组织团队将我的系列讲座翻译成中文,译本最终由中国的权威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我1939年出生于英格兰东北部一个贫苦的工人阶级家庭中。我父母受教育程度很低,在12岁时就辍学成为了童工,所以他们一直鼓励我努力学习,坚持完成学校教育。在杜伦大学取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我在纽卡斯尔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开始执教于爱丁堡大学,1980年被评为教授,至今仍在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很多国家讲学,但在我去过的国家中,中国是让我感到最亲切的国度。我从1979年就开始与中国学界接触,第一个与我联系并向我发出邀请的中国学者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觉非教授。

1980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在南京大学为历史系的研究生们进行了5个星期的高强度集中授课。那一批学生中的骨干如钱乘旦等人早已成为中国很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1987年,我联络香港商家出资,并与南京大学历史系共同召集了以“现代不列颠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知名历史学家前来参会。此后,我与中国学界的联系不断加深,走访过北京、广州、天津、成都等地的多所高校,先后与世界史领域的几代学者建立了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保持至今。此次来东南大学,已经是我第28次来到中国,南京尤其是一个令我难忘的城市。在我交往了三十多年的中国学者当中,南京大学的杨豫、沈汉、陈晓律等人都已退休。东南大学方面负责联系和接待我,并组织讲座翻译的袁利宏博士是我的老友高岱(北京大学教授)的学生;参与了讲座校对的张炜副研究员是我的故交郭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学生,他们二人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我在研究西方历史的过程中也喜欢关注中国历史。不论是西方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我和我的同仁们都很重视历史演进中的变革性与延续性。近四十年来多次到访中国、与中国几代学人交往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变革”与“延续”的鲜活与奇妙。1980年,我初次来中国时,南京虽然是一座大城市,但大街上几乎没有私人汽车,也没有出租车,基本上人人都骑自行车。市区也没有售卖外国货物的商店,饭店很少,男女穿着风格一样的衣服,朴素而简单。因为食物和营养较为单一,那时的我在南京生活了一个月后体重下降了很多。但近些年每次来中国,我几乎都会因食物太过丰富而增重很多。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变革,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曾在三四十年之间发展如此迅速。1980年的中国比英国贫穷很多,人口是英国人口的50倍,而如今,人口是英国20多倍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的南京,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大学校园风貌,已与纽约、伦敦、巴黎和柏林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差别不大。

与此同时,我也很高兴地看到,中国人保留甚至重建了体现历史延续性的很多东西:不仅重修了寺庙、古镇,保护着传统文化,而且修建了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之一。时代在前进,中国人也很珍视传统。今天的中国在向全世界开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走出国门并回国造福于自己的同胞。世界各国也在学习中国,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双向的交流。在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在走进中国,观察学习。我和我的中国友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往来就是例证之一。

……

研究和关注历史,我们当从过往的历史事实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应该明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哪个民族和国家可以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应该相互借鉴彼此文明的有益成分,相互依存,造福世界。

(本文节选自《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中译本序言,原标题:在世界历史时空中理解与认识大不列颠)




H.T.狄金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终身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副主席、英国历史学会主席。他学术造诣深厚,在十八世纪英国历史、英国宪政史、英国政治思想史等领域成果斐然,代表作有《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自由与财产:十八世纪不列颠的政治意识形态》《英国的激进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等。他1980年开始与中国学界建立联系,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大力协助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西方学者,与不列颠史及英联邦国家史领域几代中国学人交谊深厚,在中英两国历史学界近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


《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

〔英〕H.T.狄金森

图片

《大不列颠与古今世界》系国际知名学者、英国历史学家狄金森教授于2017年在东南大学的讲座实录,共六讲。这些系列讲座基于详实的史料考证与严谨的学理分析,内容涉及的历史时段较长,由中世纪跨越到当代,涵盖的地域范围甚广,以不列颠群岛内外政治文化与国族关系的演变为主线,阐释了《大宪章》产生以来的八百余年中,大不列颠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读者从中可深入地了解到,大不列颠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并依然影响着当今世人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

[英] H.T.狄金森 著 著,陈晓律 宋涛 等译

图片

本书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历史学会主席哈里·狄金森的作品。本书以民众在政治中的角色变化为切入点,描述了十八世纪英国大众政治的平稳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相互角力的景象。全书分为政治中的民众、大众的策略两部分。本书对于相关主题的研究具有实实在在的引导作用,被称为典范之作。是历史学、政治学等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书,也是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经典作品。


本文转载于商务印书馆《英国著名史学家狄金森:我和我的中国友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Y1OTI0MQ==&mid=2651669103&idx=2&sn=40e8a6c414a04c850906fd6f586c882e&scene=21#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