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高校媒体平台是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大数据时代,高校应顺应技术变革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建好、管好、用好融媒体平台,探索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文化育人理念、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
2019年5月,教育部启动教育系统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了两批共30家试点单位。2023年11月21日,江苏教育融媒体联盟成立暨“江苏教育发布”视频号开通仪式举行,会上公布了全省教育系统融媒体中心建设首批24家试点单位名单。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搭建校园融媒体矩阵、利用前沿技术为教育融媒赋新能,通过打造多元化融媒体产品,占领主流舆论阵地、拓展网络育人新场域、探索“双线”育人新路径。
技术赋能,打造“一站式”融媒矩阵
以技术为驱动,探索融媒体运营机制,打造“一站式”融媒矩阵和一体化流程。大数据、AI、VR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深度融合,为高校融媒体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托。高校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前沿技术,建立数据驱动下策、采、编、审、发、传、评的全链条,实现校园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及二级单位媒体平台的统一接入、统一发布、统一管理,实现报道策采编发的一体化流程。此外,结合学校重大主题、重要活动、重磅专访等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平台分发,制作并推出更多样、更出彩、更深入人心的优质原创作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不仅要用鲜活的文字“写出来”,还要把真实的瞬间“拍出来”,把触动人心的场景和故事“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多层次融合态势,打造思政育人“向心圆”。
优化供给,凝聚“双线”育人合力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内容为王”依然是“黄金法则”。相对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贴近性和互动性。高校融媒体中心在保障配套硬件设施“硬实力”的基础上,还要优化内容供给,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聚焦师生校园生活、融合学校相关专业和学科优势开展针对性选题策划。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网络育人与融媒体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融媒优势、凝聚“双线”育人合力。例如,东南大学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文化意象,集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融合多平台力量、充分发挥各平台特色,打造出“百廿校庆”“最美樱花教室”“梧桐文化季”等系列融媒产品,涵养师生爱校荣校情怀,充分发挥融媒育人功能、提升网络育人质量。
延展空间,推动构建网络育人新场域
新兴媒介技术的变革极大延展了思政教育的空间性。“Z世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度、接受度较高,高校融媒体中心应紧抓数实融合发展机遇,推进最新技术成果在平台中的运用,尝试在传播过程中使用元宇宙、数字人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师生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视听体验,丰富网络育人载体、创新网络育人方式、延展网络传播空间。2022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将毕业典礼演播室设在融媒体中心XR演播室,这是全国首次使用XR技术的高校毕业典礼,运用行业前沿的扩展现实技术打造现场炫性十足的交互感、沉浸感。2023年10月,“元宇宙融媒设计联合创新实验室”在江南大学揭牌成立。这些都为高校融媒体构建网络育人新场域提供了实践参考。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在信息化时代,青年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面对育人工作新形势,高校要筑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阵地,推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利用融媒体育人潜能,提升网络育人成效,助力网络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翟梦杰,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2024年1月26日《新华日报》第21版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