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亚峰:推进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12-28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既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遵循,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积极推进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质、量、度上同频共振,十分必要。

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质、量、度上同频共振,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风景和重要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依归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第一次为建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理想社会指明方向,确立了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共同富裕同频共振的学理正道。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系。在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一方面,“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形成了以人的现代化为“经”与以共同富裕为“纬”同频共振的独特道路。三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所求。中国共产党秉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自觉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攸关人民福祉,为群众所共同期盼,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促进人的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频共振,是党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追求。

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质”上同频共振,即在内涵发展方面彼此渗透、相互转化、互相需要。首先,二者在内涵上存在联系。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的发展方式的现代化,其基础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全面现代化。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其关键在于作为创造主体的人得到全面的现代化发展。深刻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的必然要求。其次,二者在工作推进上相互转化。一方面,人的现代化进程,由前工业化到工业化阶段,再到当前的信息化阶段,逐步积聚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共同富裕进程,从根本社会条件的革命性推进,到根本政治条件的革命性奠立,再到共同富裕实现机制的改革创新,深刻推动了人的自由解放和现代化发展。全面畅通二者在工作推进上的内在联系,是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必然选择。最后,应强化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系统协同,构建系统间良性循环。一方面,通过人的现代化内涵升级,如倡导绿色财富观和整体生命观,来化解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共同富裕内涵升级,如倡导创新性、平衡性、协调性、共享性新发展理念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化解人的现代化的人际疏离难题。

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量”上同频共振,即在受益主体方面,密切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拓展。首先,二者在主体受益上密切关联。人的现代化所设定的受益主体,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只涉及统治阶级、精英阶层和新兴产业群体等少数人,少数人的现代化与少数人占有社会财富相对应。但是,在党的领导下,人的现代化受益主体就扩大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与之相应,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共同富裕的当然主体。其次,共同富裕不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人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是所有地区所有人齐头并进的现代化。二者都有一个渐进过程,二者也正是在这渐进过程中相互促进。一方面,共同富裕进程,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塑造了人的开放观念、市场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公平观念等现代化意识。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的主体范围,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弄潮儿”到广大“追梦人”日益流动扩展,又促进了共同富裕群体的发展。最后,二者在重点对象上存在内在联系。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最大的短板都是农村农民,重点的对象也都是农村农民。可以想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显著提升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明显缩小,将在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同频共振中加速实现。

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度”上同频共振,即在实践旨归方面,方向一致、价值统一、主客融合。首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富裕程度,其现代化实现指数,都居于领先地位,然而,其所引领的现代化模式,却反映资本主义扩张本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一致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共赢。其次,我国长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区域结构、生产力结构和城乡结构。这些不平衡结构一旦和资本控制的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就会固化,就会破坏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统一。基于此,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规范资本健康有序发展,全方位保卫和建设社会,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是保障二者实践测度价值统一的有力举措。最后,资本主义现代化沦陷于商品、货币、资本和技术拜物教,造成人的物化。后现代主义也不能克服这种主客分离的异化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人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主客融合。一方面,围绕人民生活质量这个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主体的逻辑。另一方面,充分反映客体的逻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涂亚峰,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2023年12月26日《新华日报》第17版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