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与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2-19浏览次数:24

为深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年12月17日,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主办,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和东南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的第六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与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金松,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郭广银,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教授吴刚,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必好等参加会议。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持开幕式暨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揭牌仪式。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国内研究机构、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与世界意义”主题,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进行深入探讨。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主持开幕式暨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揭牌仪式。

吴刚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指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东南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上,将迈上新的台阶。吴刚同时倡议哲学社会科学界以及智库的理论工作者,应该主动承担重大时代课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赵金松代表省委宣传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强调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各基地,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持续深入开展研究阐释,不断产出高水平理论成果。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更好用新时代党的科学理论明大道、定航向;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在助推新时代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积极为在新起点上高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苏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诉求》《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议题》为题作主旨报告。韩庆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现实基础、时代基础、理论基础和哲学逻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主客二分”的哲学根基,具有平等普惠的哲学基础。陈锡喜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从道路发展逐渐生发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建构,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超越了苏联模式,为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理念、新的智慧、新的选择。吴晓明探讨了如何从理论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过程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联系等问题,他认为,中华民族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吴潜涛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诉求问题,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价值理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金龙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为实现人类现代化提供新选择的需要,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步骤、战略重点,进行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教授郝立新,江苏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南京大学教授杨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中特中心南航基地主任王岩,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王炳林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等为题作主旨发言。郝立新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共性与差异,强调要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杨明表示,中国共产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中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总结。王岩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向世界提供了方法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遵循辩证逻辑、打破单一模式,向世界提供了道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世界关联,立足国情世情向世界提供了基本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崛起、超越各种陷阱,向世界展现了使命担当。徐康宁从另一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他强调,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样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王炳林阐释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六个坚持”,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真正做到“六个坚持”,才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许苏明主持第二阶段主旨发言。

接下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唐正东,中央党校报刊社原总编辑、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丁茂战,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负责人王永贵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优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刻认识历史之变,自觉把握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为题作主旨讲话。唐正东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系问题,他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进而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论述中分析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丁茂战探讨了优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问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优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坚持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而优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应当包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坚定不移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之路等方面。双传学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历史之变”,他认为,历史之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历史之变的本质内涵主要包括我国发展的方位之变、矛盾之变、任务之变以及环境之变,应对历史之变需要我国保持战略定力、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奋发有为,永葆赶考的清醒,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我国坚强的领导核心。胡大平表示,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韧性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它们共同支撑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也离不开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王永贵认为,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离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世界历史尺度,所以需要科学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涵,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创造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化版图,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江海学刊》原总编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璞庚主持第三阶段主旨发言。

随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少将何怀远,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审强乃社,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戴锐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拓新与超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与实践》《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创造性实践的跨文化思考》为题作主旨发言。孙来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坚持和拓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以及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内在结合,实现了多重的文明超越,为破解人类现代化的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答案。何怀远分析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具体方面,包括创新的根本目的、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创新的要求、创新的保障等等,尝试以此深化我们关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董慧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超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从而实现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乃社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现代化因素,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并且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发展。戴锐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是超越了文明冲突的跨文化共生性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与其他一切文明的最大差异在于强调劳动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需要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视野。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主持第四阶段主旨发言。

最后一个阶段,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曹典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胡立法,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梅景辉,中共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布成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亓光分别以《“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世界现代化新样式》《新时代团结奋斗如何凝聚共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总体性》为题作主旨发言。曹典顺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省的生动实践,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省规划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发展愿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需要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强”来建设创新引领的新江苏,用高标准规划的“百姓富”来建设协调共享的新江苏,用高品质设计的“环境美”来建设绿水青山的新江苏,用高水准要求的“社会文明程度高”来建设文化自信的新江苏。胡立法认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现代化,是从追赶型到赶超型的现代化,是时空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互利共赢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他着重论述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面。梅景辉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唯物史观重要命题出发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也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和文明“卡夫丁峡谷”的现代化,表征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发展。布成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创造性地回答了被动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能否走出一条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样式,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王智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我们在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凝聚共识,需要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愿景,需要坚定“四个自信”,需要在社会中培育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亓光认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烈的发展意愿同当今世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本土国情论,统筹发展论,系统建构和理解文明新形态论,从而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总体性。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明理主持第五阶段主旨发言。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基地秘书长翁寒冰主持闭幕式,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永胜作会议总结,并对与会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