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多元视域下阳明学与思想教育理论的当代建构”学术会议在南京顺利召开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20-09-27浏览次数:256

2020920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由东南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东南大学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主办,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多元视域下阳明学与思想教育理论的当代建构学术会议在南京中央饭店顺利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浙江省社科院、中华书局《江淮论坛》杂志社等全国多所高校、出版机构以及省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和书院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国际哲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复旦大学哲学院吴震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等作了主旨发言。 




  会议由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翁寒冰副院长主持,本次会议分为主旨发言与主题汇报两个阶段。

会议主旨发言阶段,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国荣教授指出,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中凸显出对个体的高度关注,其内在包含的万物一体说、良知说、知行合一说、物事说等不仅引导我们重新思考自由、正义等问题,同时还启示我们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健全的价值观、科学的实践观等。复旦大学哲学院吴震教授指出,泰州学派具有草根化、民间化特色,其以“良知现成说”、“日用即道说”、“满街圣人说”、“乐学乐道说”为核心内容,将儒家学说世俗化,在将儒家思想转化为日常行动之道方面发挥了重要贡献。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教授提出,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从阳明学的产生背景及问题意识、阳明学提出的解决问题之道以及阳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本质三方面深刻把握阳明心学及其现代价值。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认为,阳明学的特征决定了其与思想理论教育融合具有现实可能性,在融合过程中要注重对阳明学中的“心即理”的内在构造与运行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杨国荣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院吴震教授)




(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教授)




(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

会议主题汇报阶段,学者们围绕阳明学的教育思想意蕴、阳明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阳明学的书院实践与教育理论以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理论四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阳明学的教育思想意蕴方面,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魏义霞教授对近代阳明学研究的六种式和形态进行了归纳,并指出近代哲学家对王阳明思想的阐发再现了阳明学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及其在中国近代的传播轨迹,这不仅为当代解读王阳明思想提供了多种样式和选择,而且为当代教育提供诸多启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以易学为切入点,在心易结合的基础上探讨了阳明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调要在阳明学易悟易之中反思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郭美华教授通过分析朱熹和王阳明对孟子的《尽心》章、《知性》章的不同理解,论证了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圣人的天生观以及人的生存论的可能性问题,并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连续性、现实性等特征。山东大学哲学院沈顺福教授从心与理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气质之心与绝对之理统一为感通,即超越,具体表现为信、志和思,便能克服善恶皆有的气质之心的局限性,引导人从有限的生存走向理想的生存,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上海大学吴立群教授指出,阳明的知行观强调格物致知无内外之分,知行合一是一个动态展开过程,由此表明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而且还是一种知行合一、启发心智的意义教育。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陈畅副教授指出,阳明心学的形上学思路是对社会政治秩序问题的最深层回应,其致力于探讨“个体”时代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焦德明指出,阳明的“立志”思想强调求为圣人之志是为学根本,“志”贯穿为学始终,“立志”表现为志立专一。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指出,从哲学、思想史背景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本身构成一种功夫哲学体系,具有自身的理论效力与实践能力,在当代话语语境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解具有多层面性,其本身饱含德教和政教的意蕴,呈现出多层面的理论特征。南京大学哲学系代玉民以王畿与王艮的心学为例分析比较了阳明后学发展的两条路径在良知观、对待儒家经典态度以及对待佛、道二教方面的基本差异,并揭示了这两种路径对思想教育的启示。

阳明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方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在当前脑机接口技术发展背景中分析了致良知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提出当前必须要赋予致良知新的时代内涵,并借助科学技术为致良知教育探索新的发展机遇。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宏敏指出,王阳明良知心学的实质是一种道德主义教化之学这对于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启示意义在于,在教育实践层面以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为优先,同时还要兼顾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茅山书院蒋门马指出,王阳明心学蕴涵着修炼成圣人的方法,即“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借鉴其方法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阳明学的书院实践与教育理论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吴炳钊教授通过梳理和分析阳明的书院实践和理念,揭示了阳明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显示了阳明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创造性,在当代仍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江苏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崔海东副教授详细介绍了阳明后学所涉及的三十所书院的发展进程及特点,强调其对于形成阳明学传播基地,推进阳明学深入民间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理论方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洋副教授指出,劝学是儒家德育教育中的悠久传统,“器”是儒家劝学思想中的重要意象群,在现代工业和信息化社会中,“器”的意象被固化在世俗功用层面,当前可借鉴儒家思想和海德格尔思想恢复“意象的神圣性,进而恢复主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军副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儒学在理论上具有同质性,在评判的标准和遇到的问题方面具有相似性,借鉴儒家工夫论的成功做法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性困境。


会议最后,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永胜教授总结发言,认为此次学术会议的圆满召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阳明学与思想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多种理论向度、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会议深入探讨了诸多范畴和命题,揭示了理论研究的可能限度。阳明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本身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在新时代语境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发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稿郝娜穆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