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第46期】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议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12-30浏览次数:597

【内容提要】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有能力、有水平、有经验承担江苏自贸试验区“先导区”和“示范区”的先行先试重任,服务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中心、“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中心、“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与产业融合中心、“一带一路”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出海母港、“一带一路”教育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境内外自贸区链接枢纽,形成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示范、自贸试验区和自创示范区融合发展的示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融入新时代“一带一路”中国全球化自贸区网络体系。

201982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历经6年波折,江苏终于“入群”中国自贸试验区网络。江苏自贸试验区提出“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江苏自贸试验区包括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其中南京片区位于国家级江北新区,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江北新区从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到“探索试验”转型过程中应该干什么、怎么干,需要顶层设计和认真谋划。

  

一、条件与优势

江北新区具备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政策叠加优势,是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合区,战略区位优越、实体经济雄厚、创新成效显著、营商环境优质,为南京片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1.战略区位优越,“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成效显现。南京片区所在的国家级江北新区,是南京新主城,是“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长江经济带对内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长三角自主创新先导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合区,战略区位非常优越。《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明确支持南京建成重要枢纽城市,近年来南京全力推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产业合作等“一带一路”重点领域发展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如在设施联通方面,目前南京直航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30多个国际城市,开行国际班列累计38918023车。

2.实体经济产业基础好,国际产能合作明显加强。南京片区所在区域聚集了南京高新区、海峡科工园、浦口经开区、六合经开区、南京化工园等众多高端产业发展平台,已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产业体系,并培育形成了上汽、扬子、扬巴、南钢等百亿级企业及南车、南瑞、先声、焦点等行业龙头企业,实体经济产业基础好。同时,江北新区企业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走出去”,如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列车已奔驰在肯尼亚、泰国等国家的铁路上,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新模式。南京创新资源丰富,拥有各类高校53所,两院院士近百人,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近百万,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名。江北新区拥有南京创新资源的五分之一,数量多、质量高、体量大,已成为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近年来,江北新区全力实施“两城一中心”建设,大力推动创新资源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美国湾区(南京)创新中心、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南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联合医学研究院相继启动,同时龙头企业纷纷在美国硅谷、英国牛津等海外地区设立境外创新中心等。

4.营商环境优质,引领江苏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面向“产业高地”和“全面开放新高地”建设,发挥“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模式和“同岗同薪”管理体制的优势,江北新区在江苏省“3550”改革基础上,率先实现“2330”改革目标,创新推动“自助式审批”、“动产抵押绿色通道”、“嵌入式公平性竞争审查”、“轻微违法违规免罚清单”、“减费降负”等改革举措,并成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行政服务中心,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零距离”、“全方位”、“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二、建议对策

过去,江北新区“复制推广”其他自贸试验区先进经验;未来,则要探索和创造更多新经验,应突出实体经济、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等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中心、“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中心等战略平台,形成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示范、自贸试验区和自创示范区融合发展的示范、“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发展示范,融入新时代中国全球化自贸区网络体系。

1.推动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高水平开发建设与江苏开发区高质量升级转型协同发展,建立“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中心。江苏有12家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和158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好。“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推动两者协同发展,探索创造境内外结对联动互助的“姊妹园区”国际产能合作模式。建议推广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与苏州工业园区、江宁经开区、扬州经开区、海门经开区四个国家级开发区联动发展模式,由江苏省商务厅和发改委牵头,联合各省市商务厅、发改委、开发区管委会等部门,推动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中土工业园昆山工业园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埃塞俄比亚阿瓦萨工业园与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白工业园与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建立跨境姊妹园区,实现中国境外产业园区与境内开发区结对共建。规划建设“一带一路”实体经济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中心,优先推动开发区内过剩优质产能整体性转移至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集聚再整合,引导国际资本、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向开发区集聚。

2.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创示范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中心。江北新区是自主创新先导区,要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与自创示范区建设有机协同,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层次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南京片区在江苏自贸试验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建议以高校创新集聚带建设为契机,推动江北新区与哈利法科技大学、开罗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世界或区域一流大学(前300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立中阿/中埃或中国—中东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南京)分校、高校合作联盟、国际联合研发中心等,打造国际高校创新集聚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吸引全球技术、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向江北新区集聚,形成新时代国际创新创业策源地。

3.探索跨境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与产业融合中心。面向“新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围绕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点领域金融需求,规划建设中阿金融开放合作示范园,与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联动发展。建立中国与中东区域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深化金融同业跨境合作,创造性利用中国—阿联酋共同投资基金、产能合作基金等,优先为“灵雀”“瞪羚”“独角兽”等特殊企业提供特色融资服务,形成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示范。

4.服务“苏企”高水平“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出海母港。以价值利益共同体构建为导向,以江苏境外产业园区为战队主体,以江苏省海外合作投资有限公司、江苏红豆集团等园区运营商或核心企业为舰载战斗单位,以商务厅/局、发改委、行业协会、江苏商会以及东道国华人华侨商/协会等配套服务机构为战队护卫舰,规划建设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出海母港。母港内设江苏境外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苏企出海综合服务中心、海外苏人综合保障中心,整合江苏海外投资政府、企业、协/商会、个人等主体,形成合力。提供政策指导、领事馆对接、决策咨询、行政管理、招商推介、人才培训、风险防范、国别信息、园区和企业宣传、法律保障、税收和金融服务等,并主动策划、主办或承办学习交流会、学术报告会、高层对接会、主题论坛等相关活动,以促进江苏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投资合作。加大双/多边综合保障资金投入,加强海外区域性综合保障设施建设,提升海外苏人避险、维权、守法、合规等意识,形成本土市场化的海外综合保障力量。

5.规划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聚力构建“一带一路”科教共同体。鼓励江北新区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高校联盟,并联动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开展高等、职业、学前教育合作以及创新创业合作、汉语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建立中阿(联酋)高校联盟、中缅(甸)国际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非职业教育联盟,举办沿线国家校长论坛、教育交流周等活动,合力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协力建设科教共同体。面向江苏境外产业园区开发和江苏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制定实施中国与东道国青年领导人研修计划,策划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突出师生双向交流,设立南京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吸引更多沿线国家优秀人才来南京交流与学习,培养沿线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一带一路”定制人才。

6.引领境内自贸试验区和境外中国自贸区联动发展,打造境内外自贸区链接枢纽。目前,瓜达尔、吉布提、莱基等境外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与国内18个自贸试验区建设相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自贸区网络。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对内要融入自贸试验区“串珠成链、由点聚群”的发展格局,实现与其他自贸试验区之间的竞合共生发展;对外要加强与中国境外自贸区联动发展,建立健全中国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创新竞进共生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提升资源集聚力和区域辐射力,逐渐从适应接轨国际规则向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转变,推动“中国自贸区”迈向“世界自贸区”,增强“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协定中的中国话语权,形成新时代“一带一路”中国全球化自贸区网络体系,培育和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

  

致谢:本成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合作研究和示范应用(编号:2016YFE020100)相关决策建议成果。

作者:王兴平,南京市第六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赵四东、赵胜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