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第42期】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 推进长三角创新格局重塑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12-30浏览次数:294

【摘要】我省重点高端智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兴平、兼职研究员李迎成指出,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发展格局面临全新的变革机遇。作为江苏省省会和国家确定的特大城市,南京具有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区的区位优势。但是,南京也面临着交通优势被相对弱化、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现实局面。对此,建议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将南京的区位优势和科教优势更加高效地转变为发展优势,切实推动新时代南京功能和首位度的提升。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发展格局面临着全新的变革机遇。作为江苏省省会和国家确定的特大城市,南京具有“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还具有全国科教“第三城”的创新资源优势。以上述优势为基础,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将有助于南京在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进更好发挥自身禀赋优势,加快提升南京的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一、破解南京交通优势相对弱化和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化难题的一记实招

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是应对南京交通优势被相对弱化,同时科教优势未能充分转化状况的战略举措。一方面,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南京虽拥有京沪线的众多优势,但南京高铁与南方诸多城市如南昌、福州、长沙、广州等地的连接并不通畅。反观长三角地区近些年不断崛起的另一个中心城市合肥,其交通格局大为改观,目前已成为米字型的高铁枢纽中心。而且,随着宁杭高铁的开通,杭州高铁西站枢纽建设以及未来“商合杭高铁”的开通,杭州对苏南和皖南城市的吸引力将不断提升,并且历史性地开拓了绕开南京、直达长江中上游和中原地区的新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南京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另一方面,南京虽坐拥丰富的科教资源,却“缺席”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建立的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如G60沪嘉杭科创走廊、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等,面临在区域创新格局中被边缘化的风险。事实上,长期以来,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带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的优势,突出表现为创新型人才和企业的集聚程度低、创新型要素和资源的空间流动性差、对外创新联系薄弱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南京迫切需要在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找准自己的“朋友圈”,进一步释放科教资源的创新潜力、扩大科教创新资源的辐射范围。

  

二、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重点与突破路径

1.进一步夯实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实践基础。创新型都市圈是在日常通勤时距范围内,以区域高快速交通网络为依托、以区域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创新要素在圈内城际间的扩散共享和相互协同为特征的若干城市所组成的新型都市圈。都市圈内各城市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人才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依靠创新推动发展,具有适应和鼓励促进创新的区域空间环境,创新要素通过完善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在创新空间内部和创新主体之间自由流动和扩散,圈内城市相互之间创新合作与交流密切。创新型都市圈既是创新型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也是传统制造型都市圈在功能上的提升。南京在都市圈内具有较高的“科教首位度”和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圈内的镇江、扬州、滁州、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也具有一定的科教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协作关系。目前都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城际高铁交通网已经形成并不断加密,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已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市域全覆盖,并逐步向滁州、马鞍山、镇江等城市延伸,为创新要素的城际间快速流动和协同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支撑条件。未来应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发展、科教资源共享等方面进一步夯实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实践基础。

2.进一步提升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战略价值和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从“水运三角”和“制造三角”迈向“高铁三角”和“创新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创新格局的深度重组,正在重绘长三角经济的新版图。在此背景下,因势利导,重塑长三角创新格局,不仅有利于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也有利于在空间上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三角经济”版图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湾区经济”版图的遥相呼应。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建设可以强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格局的加速一体化和重塑,是推动长三角地区从“制造型”城市群向“创新型”城市群转变的重要力量,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创新驱动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头作用。不仅如此,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还可以呼应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和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及杭州引领的“浙江系”创新板块的崛起,并高位对接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在苏浙皖交汇区和长江生态经济带的“龙脖子”和咽喉部位形成区域协同型的创新隆起带,对于牵引长三角腹地地区创新驱动的一体化和拉高G60走廊西部地区创新资源分布的塌陷区可以做出巨大贡献。此外,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整合科创资源,有利于加快推进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这一发展战略。

3.确立南京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国际标杆。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托城市群发展创新产业集群进而形成创新型都市圈,另一类则是依托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城市群进而形成创新型都市圈。前者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波士顿都市圈和纽约都市圈、英国的大伦敦都市圈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为典型代表,而后者则以美国西海岸的硅谷地区为典型代表。目前,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已具有较好的交通、产业和创新创业基础,城际间的分工与职能相对明确,可以借鉴城市群—产业集群—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路径,依托已有基础,加大科教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度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

4.突破南京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约束。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空间配置具有“跨政区”的协同特征,这是创新型都市圈区别于创新型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交通基础设施这一“硬”条件,但都市圈内城市“跨政区”的客观事实导致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城际间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等软约束依然存在。因此,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跨政区协同创新和科创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南京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关键所在。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需要着力构建跨政区协调的综合网络系统,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创新资源在都市圈层面的扩散共享和在都市圈不同节点的相互协同。作为创新型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需要携手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建立更加开放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无障碍流动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体系;建立基于市场化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鼓励科技创新项目的跨界合作和异地落地,支持科研人员的跨区流动,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共建产学研联盟;培育和优化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

5.合理规划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内部结构。创新要素在都市圈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创新型都市圈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创新型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规划要考虑都市圈的复杂网络特征,准确定位处于网络不同节点位置城市的创新职能。基于此,“多中心网络化”应成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未来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同时,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空间格局要考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产业业态和众创空间等新创新空间的发展需求,推动新业态与传统业态、新空间与已有空间的协调融合。此外,南京自身还应重视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极核的重要作用,打造若干环高校创新聚集带,充分发挥科研载体这类创新极核的空间溢出效应。

构建南京创新型都市圈需要创造一种新的“跨界创新链接”模式,对既有的区域创新格局和区域发展关系均具有冲击,对现有的区域型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的配置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建设需要都市圈各个城市和各类创新主体求同存异,开放合作,构建有利于创新协同的区域治理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相信只要措施得当、路径清晰、措施有效,南京创新型都市圈的建设前景一定非常光明,一定能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发展高地和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的示范区域。

  

作者:王兴平,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