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指出:“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构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三者既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又各自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能变”,为我们党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
一、深入理解40年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40年改革开放根本价值的概括总结和创新发展。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要求和选择改革开放,广泛参与和实践改革开放,创造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人民立场。
改革开放决策是反映人民要求的历史选择。民之所望,改革所向。40年前,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形势和艰难抉择。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开启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思想解放的渴望和要求。人民要求拨乱反正,要求安定团结,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这成为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直接推动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民愿望,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进行拨乱反正,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重新引上康庄大道,是应人民愿望而生,是党顺应人民和集中人民意志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体现了人民要求与党的主张的统一。正是40年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事业是源于人民智慧的历史实践。民之所为,改革所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的“大包干”,一年就结束了该村长期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揭开了农村联产承包和大包干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进城务工、创办特区、发展民营经济、数字经济崛起、推动创新创业等改革实践壮举,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构成了40年改革开放的人民“群英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和参与,才有了“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中国创造性发展和运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成就是属于人民共有的历史奇迹。民之所享,改革所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奇迹,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稳定发展、快速崛起的历史奇迹,创造了大幅减少贫困、推动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奇迹。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进共享发展,着眼于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以倒计时的勇气和魄力向贫困宣战,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确保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生活。
二、充分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对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践行初心使命的再次宣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正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价值取向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之中,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40年来,我们党有序领导改革开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性质宗旨的准确把握和一贯坚持,对先进价值观的最新总结和再次宣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不会走偏,就会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路径不断走向成功,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我们要牢记初心,坚持人民至上,贯彻群众路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让国家更加富强,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客观要求。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其实质是揭示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利益的历史性变化,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分析逻辑和价值脉络。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践行业已证明的正确价值导向,以人民的历史要求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人民的视角对待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不能变,就是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群众更新愿望、更高要求、更多期待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着眼点、落脚点,推动改革不停顿,扩大开放不止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是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关键。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改革越来越艰巨、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改革者的担当、勇气和发挥空间。当前,从客观来说,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还须进一步建立,想改革、谋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氛围还须进一步形成,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的现象还须进一步革除。从主观来说,能否有继续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能否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这些都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向前推进。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担当。党的十九大绘就了走向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特有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挚而深沉的人民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利益、人民幸福而舍弃小我甚至一切的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标识。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标准推进改革,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鼓励创新、表扬先进,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推动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激励全党特别是“关键少数”,“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形成层层担当、人人担当的良好氛围,扑下身子、撸起袖子,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敢啃“硬骨头”,敢蹚“地雷阵”,以实际行动不断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效,不断夺取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
三、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的核心要义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发展,对改革开放观的新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改革的决策、举措和方案等必须及时回应人民期盼、充分体现人民愿望、切实保障人民利益。时代在进步,人民的期望在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准要求也在升级。珍惜和拓展40年改革成果的最佳方式,就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顺应人民的意愿,立足更高的层次谋划改革,站在更新的起点推进改革,沿着既定的道路深化改革,运用升华的经验指导改革,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就是要回归改革初心,始终倾听和把握人民的改革心声。要始终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深入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盼,科学分析改革能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利益、多少利益。只有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才能制定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改革方案。面临各种利益藩篱,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正确对待不同群体利益调整,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把为了人民改革的初心落实到具体改革实践之中。
依靠人民改革,揭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进入新时代,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纠葛千头万绪,剩下要改的都是“硬骨头”。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这是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宝贵成功经验,必须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坚持。
党的十九大对依靠人民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并做出系列部署。比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都充分体现了改革依靠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就要继续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努力形成广泛共识,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进一步形成聚焦,团结人民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
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明确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准则。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评价者,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获得感包括收获感、幸福感、成就感等丰富内容,它维护劳动者的尊严,更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是让人民满意和幸福,它体现的是“民心”标准,是我们党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成效要用实践来检验,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当前,有的地方和部门改革的方案、举措都不少,落到纸面的成绩也很大,但群众感受不深,主要是因为改革没有触及问题本质,其结果就是释放不出改革活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群众必然不能获得相应的改革红利。全面深化改革要让群众满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因此,在评价改革成效上,坚持群众立场,关键是看办成了多少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要在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做到目标任务要抓实、精准落地要抓实、探索创新要抓实、跟踪问效要抓实、机制保障要抓实,努力让改革决心深入民心、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少堵心、更舒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贯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利用好40年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进行到底。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查找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是紧紧围绕人民关心的问题、影响人民切身利益的难题而展开的。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针对农村农业、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退役军人、移民管理、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这是新时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推进地方机构改革,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各级政府治理体系,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职尽责的各方面各环节,让人民群众高兴、满意、赞同,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真正赢家,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必须显著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产业升级推动就业升级,以就业升级带动收入升级,以收入升级驱动消费升级,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好条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经历了发展是硬道理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一次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本源和初心的回归与升华,强调了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揭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动力源泉,概括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上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更大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包袱重、困难多、有风险等情况,不可避免会带来地区利益、部门利益、群体利益、个体利益等的深层次调整。要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思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紧紧围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不确定性冲击,妥善处理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人民群众面临的最现实利益,解决好困难企业和人民群众面临的最现实困难,使思想进一步统一、政策进一步精准、制度优势进一步发挥,形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
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回顾40年改革开放,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拥护改革、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让人民群众打心眼里继续拥护支持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推出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党的十九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民生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全面部署。要全力抓好脱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底线任务,全党动手、全民行动,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兑现政治承诺,进一步彰显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优势。要根据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新特点,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人人尽责、人民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根据发展水平不均衡、收入差距问题的实际,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正确把握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收入提高、经济财务可持续增长与福利水平提高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聚焦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社会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的现实困难,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本文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顾永红;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郭广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