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四个自信’培育”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06-20浏览次数:237

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升对“四个自信”的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深化东南大学思政教研队伍与业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四个自信’培育”学术研讨会于2019616日上午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行。《思想理论战线》、《江海学刊》等九家杂志主编、南京大学等高校学者,以及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2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就“四个自信”的研究动态与理论前瞻,以“四个自信”为导向的高效思政工作创新模式,“四个自信”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培育机制,“四个自信”的理论热点及选题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自信的根据,如何围绕“四个自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与‘四个自信’培育”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思想理论战线》主编何怀远教授指出,学术话语本身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学者需要摒弃西方话语圈套,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认清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融入时代、思考时代、呼应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思想理论战线》主编何怀远教授发言


《江海学刊》主编韩璞庚研究员指出,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民族发展的动力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当前,国家把创新提高到了空前的战略地位,要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创新,必须在议题设置上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问题为导向有重点地组织学科突破方向;必须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繁荣与国家软实力提升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以解释和回应当代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研究成果,不断夺取和巩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权。为了实现科学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引领,必须将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新型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入脑入心,使之内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不管是批判还是建构的理论研究都必须关注当代中国大众的生命律动和火热的现代化事业,使学理研究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和保持生命力。


《江海学刊》主编韩璞庚研究员并发言


《学海》主编胡传胜研究员指出,当代中国正在走向新一轮的民族复兴,处于国运上升时期。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伟大的时代、转折的时代,也是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出伟人的英雄时代,理应产生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其必然的历史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要科学把握历史规律、主动回应时代需求。


《学海》主编胡传胜研究员发言


《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王浩斌教授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王浩斌教授发言


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指出,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要有开放发展的博大胸怀,从中国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看,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文化自信,只有深入认识其他文明和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条件,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有新要求,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迫切需要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继承传统,解放思想,面向现实,推陈出新。


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