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第39期】江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04-09浏览次数:325

  

  

江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对策建议

  

摘要:我省重点高端智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岳书敬指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是江苏的基本省情,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江苏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趋刚性化。现阶段,江苏需要通过加强认识和系统发力、产业升级和优化空间配置、强化资源节约科技创新支撑、完善市场化机制、加大全社会参与力度等途径进一步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助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但江苏的资源条件先天不足,人均资源匮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江苏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趋刚性化。在现阶段,江苏需要在已取得资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认识和系统发力、产业升级和优化空间配置、强化资源节约科技创新支撑、完善市场化机制、加大全社会参与力度等途径进一步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助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现实背景

1.全球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膨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已经成为阻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资源供应愈发紧张,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资源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由于资源争夺导致的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越来越频繁。因此努力缓解资源供需不平衡矛盾,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已经成为当前极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2.江苏资源短缺现状仍然严峻。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是江苏的基本省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与耕地资源紧缺也对江苏经济增长形成刚性约束。江苏除石油的人均占有量略大于全国人均水平外,煤炭和天然气的人均拥有量(41吨/人、118立方米/人)均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70吨/人、3234立方米/人),能源储备量不容乐观。江苏的人均水资源量为928.6立方米/人,和全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54.9立方米/人比起来,相差较大。从耕地面积来看,江苏省人均耕地占有量仅0.86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平均占有量1.46亩的百分之六十,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江苏资源节约提出新的挑战。江苏经济总量长期占据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污染日益严重、能源长期依赖进口等诸多瓶颈,江苏现行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摆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目前,[江苏已经进入工业化(第二产业比重44.7%)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76.72%)的关键时期]工业化进程决定了资源消耗大户——工业行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主体地位,城市化进程则伴随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决定了未来较长时段内江苏仍是资源消耗大省,对推进资源全面节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江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现状分析

1.关键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待提升。通过对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使用效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耕地资源使用效率、能源使用效率)、资源消耗(人均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污染排放强度(每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每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每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环境治理与循环利用(废气综合处理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比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江苏的各项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资源节约综合评价得分要低于邻近的浙江。尤其是人均用水量,远超周边省份,在其他省份节水效果显著的情况下,江苏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2.产值比重高的行业多是资源消耗大户。对江苏的资源消耗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江苏资源消耗强度高于上海和浙江,主要原因是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工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比较大。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等能耗总量、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系数高的行业多是产值比重高的行业。上述三个行业规模产值比重分别达3.3%、8.3%和13.1%,接近四分之一。江苏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以高能耗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该作为江苏省节能减排的方向,一方面要把节约资源作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要继续严禁实施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淘汰资源强度大、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

3.节约资源的技术创新发展潜力大。技术创新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支撑力量。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17年达到62%。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2.7%增长14.4%。相较于西部地区,江苏更早面临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也更为显著和严重,上述因素都“倒逼”江苏创新活动不断向资源节约方向发展。此外,江苏拥有较充足的科教资源和智力资源,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3.4万人,在校生176.8万人,毕业生4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生17.7万人,毕业生4.6万人。这些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也有力推动了资源节约方面的技术创新。

4.资源节约的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社会配套设施尚显不足。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于资源节约的认识不足,节约资源的动机存在偏差。对于阻碍居民节约习惯养成的原因,32%的被调查者表示生活习惯已经定型了,很难改变;认为个人的节约行为没什么意义的人占13%;27%的人认为社会风气如此,个人有心无力;认为公共配套设施跟不上的则占27%。江苏省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居民普遍对自己及身边的浪费现象不满,对节约行为有着良好的意愿。但另一方面,居民对个人节约行为的信心严重不足,没有良好的节约动机刺激节约态度转化成节约行为。大部分公众参与资源节约的目的是省钱或者习惯,随着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标准的提高,很容易打破节约的生活方式而出现浪费的现象。此外,资源节约的社会配套设施不足(如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节约意愿与热情,制约了资源节约的全面推进。

  

三、江苏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对策建议

1.通过加强认识和系统发力促进资源全面节约。资源使用问题关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多个方面,因此需要站在“五位一体”的高度,通过系统发力来推进资源全面节约。要进一步辨识出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不同层次的资源消耗状况及发展趋势,要梳理出能源、化工、冶金等不同行业的资源消耗状况,更要从产业关联和区域流动的视角探讨“隐含”资源消耗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要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公众节约资源的良性互动,避免提高资源效率带来公众资源消耗规模性增加产生的“反弹效应”,抵消科技进步带来的能源节约量。要处理好资源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节约,从全生命周期、全行业、全社会的视角来深化资源节约,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处理好资源节约各个方面的良性衔接,通过源头控制、过程加强、末端治理、静脉利用相结合推进资源节约,避免过度集中于末端治理等某个环节造成的资源节约效率下降。

2.通过产业升级和空间配置优化促进资源全面节约。产业升级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重要支撑。只有对产业进行高起点的规划和选择,才能形成高水准的节约型产业。为此要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筛选的组织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节约型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节约型产业的关联效应节约型产业的增速节约型产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评价科研技术开发经费到位率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专利申请数量、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方面予以综合考量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探索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流动与扩散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产业发展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促进产业间的开放与融合,优化产业的总体布局;坚持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原则,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人员的合理流动,鼓励各个产业之间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

3.通过强化资源节约科技创新支撑促进资源全面节约。要鼓励和促进资源节约核心技术的突破。科学技术是推进资源节约的决定性因素提高资源效率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以下相关科技理论和项目应该成为推进资源全面节约的重要方向:节约能耗和物耗,污染轻或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材料使用寿命,研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如废家电、废电池、废电脑及废灯管等特种废物的再生技术等。

要加强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提升资源效率方面的科技创新动力,保障企业通过节约资源科技创新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相对竞争优势。结合目前工业企业资源节约利用的情况推进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有差别的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等扶持政策,吸引、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资源节约行动中,激励企业节约资源、创新发展。

要充分利用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丰富的智力资源优势。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技术力量的优势,将资源节约技术纳入到科技攻关计划。设立引导资金,鼓励大专院校开展节约型技术的研究,依托高校建立工业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生态工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校、科研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节约资源工业技术的产业化。

4.充分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资源全面节约。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进行必要的政策引导和举措扶持,体现资源的稀缺价值,企业和公众对资源节约的推进就会缺乏积极性。目前浪费资源的违法成本较低,企业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缺乏比较效益,企业和公众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高。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使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资源节约贡献率与其收益挂钩

完善和拓展资源节约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和推进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通过试点——推广——逐步推进的思路,构建全省统一的资源节约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完善信贷机制,推广以资源节约权为抵押的绿色信贷。构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资源节约的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源节约产业的投融资机制。

继续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对重要资源价格定时进行政策性调整,推进资源的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收费方式,实施差别性资源价格。按照鼓励低消耗、约束高消耗的原则,对淘汰类行业、超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资源价格。

5.通过加大全社会参与力度促进资源全面节约。政府带头参与资源全面节约。强化成本意识,树立政府管理的效益观念,从制度上减少政府机构的节能盲区。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采购资源节约产品的节约水平和节约标准。扩大政府采购节约资源产品范围,继续提高节约资源产品采购比例,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投资招标中设置资源节约的强制标准。

健全常规性宣传与引导机制。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要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资源节约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宣传节能资源的重大意义,广泛地进行资源环境“省情”教育;宣传有关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普及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和发展途径;宣传节约资源的好人好事,曝光严重浪费资源的案例等。

鼓励资源的绿色终端消费。倡导资源节约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节约意识,推动公众化节约意识为节约行为。扶持和建立公益性资源节约服务平台,推广各项资源节约技术和使用技巧,为公众提供公益性资源节约的咨询服务。提高市场上资源节约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力度,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

  

智库专家:

岳书敬:省重点高端智库、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报告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