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的江苏现代化率先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江苏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长期负有“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新时代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和率先发展,成为全省上下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鉴于当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四大发展趋向,尤其是鉴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普遍面临脱贫致富、气候变化以及智能技术发展等突出问题,我们提出了免费高等教育与医疗改革试点、沿海气候变化预防与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技术与创业发展并存等三大对策,为江苏现代化的率先发展服务。
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由富到强、实现民族复兴的的时代,一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领全球发展的新时代,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江苏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长期负有“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应当继续承担价值引领与率先发展的历史使命,为此,本报告基于中国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趋向,为江苏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服务。
一、当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是,近年来,由于种种缘故,全球现代化都遭到了一系列的挑战:环境危机、气候变暖、能源短缺、金融危机、民粹主义复兴等此起彼伏,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首先是逆全球化的挑战。近年来,随着英国出人意料的脱欧,欧美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思想的复兴,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全球蔓延。尤其是2017年,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一上台就抛出了“美国优先”发展战略,并先后付诸了退出TPP、限制中东移民、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系列措施,给全球现代化的前景打下了不祥的阴影,全球现代化面临解体的威胁。
其次是生态危机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煤炭等石化能源被大规模开采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导致地球表面快速升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大气环境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全球现代化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
其三是高科技风险的挑战。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高技术风险。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隐患问题,基因技术的生命伦理问题,尤其是智能机器人对于人类发展的控制与就业威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全球现代化的未来前景受到严重质疑。
其四是地缘冲突带来的安全挑战。北朝鲜不顾一切的核实验,美俄的核竞赛再次抬头,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的恐怖威胁不断升级,全球现代化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从国内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与风险。其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挑战;其二中国经济还面临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严峻的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路径去解决;其三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遭遇“疆独”、“港独”、“台独”等分裂思潮的冲击;其四是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合理地调整,导致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其五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的发展,对中国的就业是一个严重冲击。
从总体上看,逆全球化是目前全球现代化遭遇到的最大威胁,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逐利、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与自由主义的个体价值追求,以致于环境污染、核威胁与高科技风险等全球危机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对中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既是一个有力的挑战,也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不容错过。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四大新趋向
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趋向,国际社会与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判断,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崛起论”等不同说法之争。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政治传统,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价值追求,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的发展模式进行推演。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历史意蕴与当代追求如下:其一,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和为贵”,在国内强调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在国际上强调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西方具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色彩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明显差异;其二,中国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是人民的福祉,与西方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追求个体价值的现代化具有明显差异;其三,中国的现代化是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现代化有根本区别。
根据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发展目标及其面临的相应挑战,我们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战略有可能会出现如下趋向:
1.从发展优先走向发展平衡。过去,中国的现代化付诸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强调的是效率优先,发展优先,发展公平要服从于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大局。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鉴于其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更为突出的矛盾,我们认为,发展平衡将是在本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发展关注的主要动向。
2.从经济发展走向全方位发展。经济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与核心,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先,经济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发展治理区域失衡、政治民主发展不充分、教育公平推进缓慢、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从逐步走向全面发展。
3.从创新驱动走向风险治理。创新驱动是目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任何形式的创新在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发展风险,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就面临相当的生态风险(如气候变暖风险)与社会治理风险,就充分说明了发展风险的存在,所以,在未来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风险治理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
4.从国内发展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全球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美国的战略收缩,从“全球主导”转变为“美国优先”,中国逐渐被推向了世界中心舞台,中国的现代化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引领全球现代化走向未来,将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三、江苏新时代率先发展的三大对策
从总体上看,江苏目前的现代化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五位一体”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鉴于全国现代化建设都普遍面临脱贫致富、气候变化以及智能技术发展等突出问题,江苏如果想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价值引领与发展率先的作用,就必须采取如下的相应对策:
1.贫困家庭的免费高等教育与医疗改革试点对策
脱贫致富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普遍面临的难题。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精准扶贫、共同致富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可是在目前致贫的各项因素中,高等教育费用与大病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两个因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印度、瑞典、瑞士、古巴、甚至朝鲜等都已实施了免费高等教育与医疗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民生。江苏现代化建设如果想要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对于本省的贫困家庭实施免费的高等教育与大病医疗策略,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发展选项。何况江苏是中国的一个经济与教育大省,2016年江苏经济总量达到7.6万亿元,约1.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排名第15墨西哥的水平。因此江苏有实力可以率先进行尝试。当然,考虑到江苏是一个人口大省,还面临严峻的解决发展任务,因此可以尝试分阶段实施教育与医疗改革,例如首先对贫困生及贫困家庭实施免费教育与免费医疗政策,以后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推广。
2.沿海气候变化预防与环境保护策略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江苏率先发展必须要克服的不利因素。有研究表明:在我国,随着气候变暖及其极端化,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最大的是上海、天津和江苏。在江苏,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受海岸的侵蚀很严重,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医疗、教育水平低,金融保险业不发达,一旦发生灾害,重建和恢复工作很难进行。所以,江苏在应对沿海气候变化应当起到带头作用。鉴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及其不可预测性,江苏不仅要在气候变化预防发挥率先作用,还要在顺应气候变化、发展富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带头作用。所谓富碳经济,就是在气候变暖趋势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发展适应高碳气候的经济作物与生态产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3.人工智能技术与创业发展并存策略
目前,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民众就业的现实难题。依据乌尔里希·贝克等人的风险社会理论,人工智能技术按其危害程度可分为短期的失业、隐私破坏、技术依赖,中期的威胁公众安全、加剧社会不平等,长期将消解人类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江苏如果要想全球现代化发展起到价值引领与率先发展的作用,在发展智能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兼顾人口密集的就业压力,确立合理的智能技术与创业发展战略,趋利避害,实现人与人、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和谐共处,为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技术发展与创业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总之,江苏肩负着“两个率先”的历史使命,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江苏要站在中国、乃至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前列,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发展,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发展中起价值引领与率先示范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库专家:
刘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李安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报告2017年第9期